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材料-yb亚博全站首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yb亚博全站首页-yb体育app官方下载> 市文旅局> 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索引号: 11341700mb1911893j/202007-00025 组配分类: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材料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7-03
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材料
发布时间:2020-07-03 08:22 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材料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宣城撤地设市二十年来,也是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的“黄金时期”。二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全面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路径,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文化设施保存量、扩增量。不断优化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基本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全市现有图书馆8个(3家被评定为“一级图书馆”、4家被评定为“二级图书馆”、1家被评定为“三级图书馆”)、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整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15个。

文化阵地优服务、提效能。2018年,我市已全面建成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指导基层文艺队伍、民间文化艺人、乡村文化能人自办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持续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效能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文化人才加数量、增活力。实施基层“文化三员”(文化协管员、文化辅导员、文物保护员)制度,有效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在95个乡镇的试点村设置文化协管员,在省级保护单位配备文物保护员,并下派文化辅导员,针对需求提供服务,在各级辅导点开展志愿服务。目前我市每年文化志愿活动参与达到5000人次,服务基层群众35万多人。

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常规活动有声有色。目前我市已经组建音乐、舞蹈、相声、绘画、书法等各类特长基层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人数1097人。依托这些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紧扣时代主题,开展各类有声有的文化活动。仅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法制宣传等重点,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知识讲座等文化活动600余场。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纷纷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结对子、种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送农村公益电影下乡9800多场次,为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品牌活动有目共赏。为打响“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文化品牌,我们高规格、高品味、高标准举办了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并引进了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儿书法大会,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这是我市撤地设市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节庆活动。本届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大会全球报名总人数10万余人,访问人数3500多万,网络人气投票量超4.5亿。四省非遗联展首次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举办。展出非遗项目5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展品共计1000多件,接待观众和游客超10万人次。以文育人、以文惠民,我们倾力打造了诸多接地气的文化品牌,如“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全市广场舞大赛”“非遗过大年”“市民合唱节”“宣州之声”“郎溪之声”等。近5年来,我市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万余场,服务群众800余万人次,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19年,我市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推动景区演艺工作,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盛宴,向外地游客展示宣城文化,提升景区内涵,丰富游览内容,拉伸旅游产业链条。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孵化计划硕果累累。自2017年安徽省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以来,我市每年都有剧本入选,至2020年共新创出11个地方戏曲作品。2020年,大型原创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小戏《寻找平一》和《爷爷的军衣》入选。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时代楷模”李夏同志为原型创作的皖南花鼓戏大戏《青春·李夏》和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小戏《逆行者》首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根据《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扶持办法》(试行稿),2019年,我市实施首期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极大地调动了皖南花鼓戏创演人员和民营院团的积极性,推动了皖南花鼓戏精品的创作生产,涌现出《妈妈的布鞋》、《腊月雪》等一批高质量的小戏作品。

舞台艺术全面开花。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各类优秀舞台艺术表演节目连续登上各级舞台,成绩亮眼,好评如潮。仅2015年至今,全市文旅系统新创优秀文艺作品达500件。与此同时,每年组织和指导各地举办节庆活动和群众性文艺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营造良好艺术氛围;深入推进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长三角一体化等题材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创作;组织文艺小分队、专业院团等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活动。

抗击疫情文艺先行。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我市创作推出302件优秀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其中抗疫歌曲合集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歌曲《生命的期待》还入选全国优秀“战疫”歌曲展播,网上点击量突破117万次。原创快板《齐心协力战疫情》先后被安徽新闻联播、人民网安徽频道、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等媒体推介。

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显著

强化非遗保护成效。自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以来,我市收集非遗线索近千条,初步摸清了全市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实现了分层分级保护。2011年,我市在全省第一个成立非遗科,除在市本级设立20万元的非遗项目保护专项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近2000万元,为我市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扩大展示展演成效。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旱船、畲族婚嫁、西坞马灯、皖南皮影戏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第七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期间,精心挑选精彩绝伦的10余个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丰富多彩的41项非遗展示项目,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活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我市与市教体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皖南木雕、皖南剪纸、徽剧、手龙舞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为培养非遗人才搭建了桥梁和纽带。2019年,为延伸“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我市在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宣纸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近100人次,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群的整体技艺水平。

探索“互联网 非遗”模式。搭乘“互联网 ”快车”,让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之路越走越宽。2017年12月,我市隆重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由腾讯全媒体采用现场直播、屏幕互换、非遗代表采访、同期网络培训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活动获得2017年度腾讯区域文化创新奖。2018年6月,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宣城 典亮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组织21个非遗项目现场互动展示展演,开展“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非遗项目评选”活动。2019年6月,举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城市主场活动暨宣城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展演活动,集中开展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

文物维修成效显著。20年来,我市各地狠抓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各县市区想方设法,动员力量筹措资金,加大保护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市共申报文物保护项目181个,争取到位资金3.5亿元。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维修率达90%以上。广教寺双塔、龙川胡氏宗祠、新四军军部旧址、查济、江村、上庄、黄田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全面维修。其中,黄田古建筑群维修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样板工程,龙溪塔平移工程是国内首例古塔平移工程。

    文物普查摸清家底。根据2007年至2011年开展的宣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393处,其中复查处1244处,新发现114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三。目前,我市共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18121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二级97件,三级1531件,一般文物5971件,未定级10452件。

    场馆建设日新月异。我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共有8家,自2008起均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人数持续上升,2019年达到134万人次。此外,各县市区博物建设也是如火如荼,2011年云岭新四军军部史料陈列馆建成,2013年绩溪县博物馆建成,2017年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建成,2020广德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宁国市博物新馆主体完工。这些现代化博物馆,不仅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

考古发掘成果丰硕。二十年来,我市文物部门进行科学研究和配合基本建设项目五十余项,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60件,重要的考古发掘有敬亭山广教寺遗址发掘、宣州区陈山遗址发掘、水阳江开卡发掘、宁国毛竹山遗址发掘、港口灰山土墩墓群发掘、郎溪县磨盘山遗址、广德市粮长门遗址、经济技术开发区古墓群发掘、绩溪霞间窑址发掘等。这些考古发掘工作,有力地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丰富了博物馆馆藏,推动了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

对外交流合作亮点频频

建立联盟机制。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城市文化馆联盟,当选长三角文化馆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加入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联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联盟、美术报长三角书画院联盟、长三角文化馆联盟,签订g60“江南文化”走廊城市合作协议等。

开展文化走亲。邀请湖州市、杭州市等地文艺团体在我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组织并参加沪苏浙皖赣五省市京剧票友演唱会。2018年我市非遗项目代表安徽省在上海参加首届长三角非遗节,剧目《打瓜园》《杨门女将•巡营》获魅力榜金奖。2019年皖南花鼓戏小戏参加上海市松江区“戏曲新风貌·筑梦新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民营剧团优秀剧目交流演出”活动,受到欢迎和赞誉。同时,我市还积极鼓励支持民营艺术院团在沪苏浙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年演出300余场

万树繁花春意闹,文化馨香扑面来。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也是宣城撤地设市二十年,我们将以文化事业发展二十周年这一契机为全新起点,凝心聚力、奋勇争先、高奏凯歌,力促文化基建快速推进、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文化事业迸发活力,全力推动我市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到到文化强市的绚丽蝶变,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网站地图